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白水山石壁题名宝祐三年三月 南宋 · 施若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二
宝祐乙卯暮春之杪,上虞刘用父、山父、龙父、丰德肤白云山人郭仲休由锡雪回丹山,憩飞瀑之下,分石列坐,浮觞清流,视永和暮春觞咏其致一也。
主山水施若识。
按:光绪《馀姚县志》卷一六,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宗镜录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全宋文卷一三、《全唐文》卷九二二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
因明起照,见分俄兴;
随照立麈,相分安布。
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
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
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锁真觉于梦夜,沈迷三界之中;
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
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
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
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
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
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
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
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
贪痴爱水,资润苦芽。
一向徇尘,罔知反本。
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
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
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
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
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或见空而證果,或了缘而入真。
或三祇熏鍊,渐具行门;
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斯则剋證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绝升沈之异,无缚脱之殊。
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
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
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
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静味冥空,不知埋真拒觉。
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
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
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
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
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
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
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
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愈人髓之沈痾,截盘根之固执。
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
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
斯乃内證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
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舍诠检理。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馀惑微瑕,应手圆净
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尘劳外道,尽赴指呼;
生死魔军,全消影响。
现自在力,阐大威光。
示真宝珠,利用无尽;
倾秘密藏,周济何穷。
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
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
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
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
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
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
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
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
久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
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
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毫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
无边义海,咸归顾眄之中;
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
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
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
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
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
即识之尘,诠量有据。
一心之海印,揩定圆宗;
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
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
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
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
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證之为四谛入空;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
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
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性原。
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
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会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能使难思教,指掌而念念圆明;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
犹觉树垂阴,全消影响。
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
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證;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
唯胜者,信解證入之所趣。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
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广證此宗,利益无尽。
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
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
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
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成智德故,则起无缘之化;
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
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
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
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
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
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
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
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
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
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
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
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
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
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
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
过去觉王,因兹成佛;
未来大士,仗證真。
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
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
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
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
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
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
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
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證明。
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
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
次申问答,用去疑情;
后引真诠,成其圆信。
以兹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按:《宗镜录》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宝月大师(一 以下俱杭倅)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一
某启:久不奉书,盖冗惰相因,必未讶也。
史厚秀才蔡子华处领来书,喜知法体佳胜,此中并安。
请补外,蒙恩除杭倅,旦夕出京,且往陈州相聚,至九月初方行。
愈远乡里,曷胜依黯。
累示及瑜、隆紫衣号,近为干得王诜驸马奏瑜为海慧大师文字,更旬日方出。
《圆觉经》云:「法界海慧,照了诸相」。
文潞公亦许奏隆紫衣,然须俟来年,遇圣节方可奏。
已差祠部吏人到王驸马宅,计会与瑜师文字,才得即入递次,莫更一两月,方得敕出。
此事自难得,偶成此二事也。
临行草草,不尽所怀,惟千万珍重。
钱塘僧思聪孤山1091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七二、《诗话总龟》卷三七、《文章类选》卷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三九、《八代文钞》第二八册、万历《杭州府志》卷九二、雍正《西湖志》卷三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一六合而水可见。
虽有神禹,不能知其孰为一孰为六也。
子思子曰:「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明合而道可见。
虽有黄帝、孔丘,不能知其孰为诚孰为明也。
佛者曰:「戒生定,定生慧」。
慧独不生定乎?
伶玄有言:「慧则通,通则流」。
是乌知真慧哉?
醉而狂,醒而止,慧之生定,通之不流也审矣。
故夫有目而自行,则褰裳疾走,常得大道。
无目而随人,则车输曳踵,常仆坑阱。
慧之生定,速于定之生也。
钱塘僧思聪,七岁善弹琴,十二舍琴而学书;
书既工,十五舍书而学诗。
诗有奇语,云烟胧,珠玑的砾,识者以为画师之流。
又不已,遂读《华严》诸经,入法界海慧
今年二十有九,老师宿儒,皆敬爱之。
秦少游取《楞严》文殊语,字之曰「闻复」。
使日进不止,自闻思修以至于道,则《华严》法界海慧,尽为蘧庐,而况书、诗与琴乎!
虽然,古之学道,无自虚空入者。
轮扁斲轮,伛偻承蜩,茍可以发其巧智,物无陋者。
若得道,琴与书皆与有力,诗其尤也。
能如水镜以一含万,则书与诗益奇。
吾将焉,以为得道浅深之候。
宋故西京永安县永昭永厚陵昭孝禅院第五代奉敕住持普慧大师尊胜经幢序政和三年 北宋 · 常某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七○
大师讳昭用姓张氏,其先青州千乘人
资性纯厚,未尝妄笑语。
自幼不天,事母以孝称。
既长,喜内典学,乃辞其家人,杖游入河南祖宗荐福地,服劳为经幢子。
熙宁六年,以同天节恩例,始除氏削发,依辩證大师,遂得世嗣法统。
又十年,进加命服。
于是恳其师曰:「学人父母云亡,今旅榇有年矣,愿亟归,以掩其亲」。
师恻然,且多之,因许其归。
既事,即云衲草履,遍礼四方灵迹,踰年始还。
及兴龙节,再以恩得赐号普慧
元符三年,以敕补主其众。
师既住持,即自奉甚约,接人盖厚,故他方高道禅德跂风来依者常数十百人,其抚之一如也。
后年辟地起层舍,贮卢舍那佛。
金碧绘饰,不再月告成,得上所赐名,曰「奉先昭孝之阁」。
兹功德是为希有。
今前翰林学士公雅与师善,尝以院之廊庑秽污弊,特请于朝,寻可其奏,俱命轮奂。
然后那刹屹屹,始与陵园称矣。
二缘事实以师致然也。
政和二年五月一日,师圆寂入灭,得寿六十九,僧腊四十年。
度法裔永先等百十有三人。
既灭,悉阅钵中,夐无一物。
自削发来,戒行不渝,恬淡朴素,真出家道人也。
其年其月二十八日,歛骨归葬于永安县凤台乡桥西里,从法兆之次。
今嗣其后者,犹以行业绍家风焉。
弟子永尧状其事,属余志之,以垂不朽。
呜呼!
如师者,且喜为书也。
于是乎书。
寿圣禅院主首知事如左:副表白□□,副库头□□,副典座永章,副维那永洙,经藏主赐紫昭俊,资福殿□□□□白,奉先阁主赐紫昭闲,表白赐紫孝弼,知库赐紫昭承,典座赐紫永尧,维那赐紫孝绰,供养主赐紫通慧大师昭竦,敕补院主海慧大师昭纯立石。
政和三年岁次己巳三月清明日建。
按:民国巩县志》卷一七,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宝月大师塔铭1096年1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五、《东坡禅喜集》卷四、嘉庆《四川通志》卷四七、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九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宝月大师惟简字宗古姓苏氏,眉之眉山人
于余为无服兄。
九岁,事成都中和胜相院慧悟大师
十九得度,二十九赐紫,三十六赐号。
其同门友文雅大师惟庆为成都僧统,所治万馀人,鞭笞不用,中外肃伏。
庆博学通古今,善为诗,至于持律总众,酬酢事物,则师密相之也。
凡三十馀年,人莫知其出于师者。
师清亮敏达,综练万事,端身以律物,劳己以裕人,人皆高其才,服其心,凡所欲为,趋成之。
更新其精舍之在成都与郫者,凡一百七十三间,经藏一,卢舍那阿弥陀弥勒大悲像四,塼桥二十七,皆谈笑而成,其坚致可支一世。
师于佛事虽若有为,譬之农夫畦而种之,待其自成,不数数然也。
故余尝以为修三摩钵提者。
蜀守与使者皆一时名公卿,人人与师善。
然师常罕见寡言,务自却远,盖不可得而亲疏者。
喜施药,所活不可胜数。
少时,瘠黑如梵僧,既老而皙,若复少者。
或曰:「是有阴德发于面,寿未可涯也」。
绍圣二年六月九日,始得微疾,即以书告于往来者,敕其子孙皆佛法大事,无一语私其身。
至二十二日,集其徒问日蚤暮。
及辰,曰:「吾行矣」。
遂化,年八十四。
是月二十六日,归骨于城东智福院之寿塔。
弟子三人,海慧大师士瑜先亡;
次士隆;
次绍贤,为成都副僧统
孙十四人,悟迁、悟清、悟文、悟真、悟缘、悟深、悟微、悟开、悟通、悟诚、悟益、悟权、悟缄。
曾孙三人,法舟、法荣、法原。
以家法严,故多有闻者。
师少与蜀人张隐少愚善,吾先君宫师亦深知之,曰:「此子才用不减澄观,若事当有立于世,为僧亦无出其右者」。
已而果然。
余谪居惠州,舟实来请铭。
铭曰:
大师宝月,古字名。
赵郡苏,东坡之兄。
自少洁齐,老而弥刚。
领袖万僧,名闻四方。
寿八十四,腊六十五。
莹然摩尼,归真于上。
锦城之东,森森。
子孙如林,蔽芾其阴。
净光大师行业碑淳化三年 北宋 · 钱易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螺溪振祖集
南山奇,甚东西北山,其高深幽远,便释者栖。
钟于台,台连四去千万山,复又宏閟窈窕,如非人可以止者。
昔我智者坐此山以著书,故得名教。
智者没,释来习其教,得其旨者,累累有之。
易生于越,闻师之事甚异。
师胡氏,家温永嘉,三世习释书。
母郑氏,既娠不食肉。
生五六岁,与群儿戏于门。
会三释者被远游具,由是道而遇群儿。
一者抚师之顶曰:「汝有奇相,当为吾门之达者」。
既去,三愿有羡声。
自后复授释书,拜释像,如无为人事者心。
年甫十二,投温之僧子安,为浮屠氏。
勤谨明利,得尽弟子礼。
安器之,授经所谓《法华》者。
期月周诵。
其起居宴坐也,绰绰有古佛之威仪。
十九始去须发,为比丘具矣。
乃之,授《毗尼》于清律师三载尽极其道。
又南之天台通智者教,师承耸、广二公。
一旦手《法华本迹不二门》,至「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
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因顿悟佛心,汗落如雨。
不数月登座衍说,坐二师于听徒中,了无愧色。
每入大藏采一经,未尝别考科疏,随意而讲,涣然冰释。
寻有去山意,止者尽台人,皆不能。
时广顺中也。
忠懿叔父领大元帅开府浙水,闻之,坚止勿他往,授以释署净光大师
三让授受不施,方建法华道场。
六时行释事,昼夜不怠。
甲子,居螺溪讲导,事如道场。
吾叔大元帅供施日至焉。
丁卯下台,寓开元东楼
春雨连日,一夕有梦,若告楼垝。
及旦迁他所。
是夜大山颓,击楼堕,免者将百人。
早岁吴越不雨久,而吾叔命使求祷之。
师领其徒,诣巨潭覆钵作祷,而暗有咒语。
食久,潭中为风所激,恍有物自水中起。
回不半道,大雨连下,周境谢足。
又尝危坐居室,有童子服山人衣,形体瘠陋,持竹器,以土养小,跪于室前。
师徐询之:「尔何来也」?
答曰:「华顶遣送松栽」。
言讫,遗竹器于地,忽尔不见。
师潜谓其徒曰:「此山神也,吾当别住道场」。
后创螺溪教院之前谶也。
凡道南险者,首称天台石桥,下临万仞,飞泉四射,危滑欹侧,状如横虹。
师尝夜度,有光前导,如列炬掷火,皆不知其来。
又好修坏像,多获古物,若有符契。
因得咸通六年中书,即当时僧希皎誓文,愿复生此,以童子出家,传大法首。
众谓师之前身,如许元度事。
师昔在四明育王寺,梦登上方,有宝幢高座,大署曰文殊台,而阑楯围络,趋不能入。
上有菩萨,手自相引,坦然可登。
复觉是身与菩萨之体,泯合无二。
癸未年,上使内侍省官与台守入山谋建释舍,坚请师受菩萨戒,自称弟子
师凡与台人授戒,有舍屠宰而执经论者,有不血食者,有至死不言杀者,有投高死而发愿者,有弃妻子而求为浮屠人者,有入山一步一礼,血垂于额者,有火一臂一指以供佛者。
呜呼!
大音一举,应者千谷,非发有所跻,其孰能通其大小乎?
丁亥冬十有一月四日疾终,右胁而卧,神往形具,端而有生。
其徒树龛室于方丈,台人之恸,若丧所亲。
后五年易葬地,身体不坏,芳香蓊然。
此非释中达而异者乎?
师名义寂字常照,俗寿六十九,僧腊五十。
先是,太平兴国中,诏今左街首座西京教门事宁公手传高僧,状师之迹。
易夙昔好善,常欲笔奇闻以申诲。
始熟师之事绩,而又得之门人仲休授书一通,参对辩正,皆符旧文。
易无似人耳,三为休之请立师之碑,退以书让不克,又虑好事因循,失于纪述,乃稽首作礼,谨著是辞。
铭曰:
教敷徒仪,徒为教主。
愈明,徒诞自侮。
明则契圣,感以从真。
侮则徒咎,咎非教沦。
伟哉吾师,达明契圣。
坐台指人,学及古性。
生异其迹,死奇其尸。
南哗是闻,俾徒勤思。
师徒伊谁,克完厥守。
佩于永年,勿诞以咎。
会稽仲休山人 北宋 · 潘阆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近携琴鹤游东越,曾接谈谐气味深。
佛意已知师达了,儒书却为俗披寻。
稽山有雪寒凝骨,鉴水无风冷彻心。
别后相思向谁说,只应霜鬓暗相侵。
海慧大师 北宋 · 释智圆
五言律诗 押冬韵
云门卜深隐,谁复继高踪。
旧寺抛双阙,新题咏十峰(自注:大师有《云门十峰咏》。)
禅开杉径月,讲候雪楼钟。
莫怪相寻晚,嵇康性本慵。
补陀院记绍定二年正月 南宋 · 张虙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三、光绪《慈溪县志》卷四一
按《四明图经》,补陀教院在慈溪县东北二十里,置于唐大中六年,名大中观音院
宋治平二年,改赐「补陀」之额。
补陀洛迦,即梵语白花也。
父老相传置院之始,时方病旱,忽有僧指地而言:「此中有水,取以致祷,雨可必得」。
众如其言凿之,果得泓泉,先见灵鳗,又得梅木大士像。
迎以扣之,雨大通,于是即其地为道场。
惟院之中无一碑碣可考,独文书十馀纸,前后主者自相付受,若传衣然,罔敢失坠,而皆纷揉无统,难于展阅。
暇日,与之整比。
院之傍又有庵焉。
今以文书属五代及本朝开国日者观之,其所关于院者有二:蒋训与其孙从实卖地入院,龙德三年一约,宝大二年一约。
龙德则梁末之年,宝大则吴越之号,同为一时。
晋开运二年,有蒋从训者,曲讼其地,官为直之,此一事也。
周显德五六年间,有僧继让称大中观音院住持陈词于县,言所以住持之由,此二事也。
若庵之始末,则又详焉。
天福十三年,实汉高祖追用晋号之日,僧道孜因檀越敬章为之创庵以居,初称海慧道场;
以其筑于灵岩旧基,复称灵岩
庵立之后,在汉乾祐三年、四年,与周广顺三年显德之六年,本朝建隆之二年,谆谆乞免科役,官皆许之。
道孜主之十馀年,当建隆二年,付之行云、行雨主之。
又十馀年,至开宝七年,付之朋集。
朋集之后,庵与院相并矣。
或者谓即庵为院,非也。
院建于唐大中,庵建于汉天福,相距九十六年,院先而庵后,无即庵为院之理。
盖院废之后,合而归于庵耳。
今院之东北隅号庵基,可验也。
天圣九年夏文惠之状,元祐元年夏允升之状,皆自言其祖舍地,往往指院为庵,殆不能深考之耳。
外是,文书亦不几,皆出于后来者。
或又疑庵建于灵岩古基,所谓灵岩又安在?
亦尝传之父老:古有灵岩寺,一日,雷电晦冥,神怒震撼,钟沦于池,寺亦随坏。
后人欲探池取钟,仅见铣于土面,穿池愈深,而钟愈不可得,遂已。
以此论之,始为灵岩灵岩改为海慧,复为灵岩,并为补陀一刹,岿然常存,此非大士威神之力,而何能乎?
嗟乎!
圜通法门微妙,含容如声,度垣不能为碍,岂容以像设求?
又岂容以世界论?
何有于寺,又何有于院,又何有于庵?
惟尔众生深心信解,于是最胜庄严,以为供养,有舍身珍宝以求哀悯,故必坐菩提于道场,广作利益,罄心皈依,常愿常瞻仰,而大慈大悲,无刹不现。
先是,有一道者徐了因誓愿修造大殿,材木粗具,而莫能克。
前住持师敬召募缔完。
洎文忠领众以来,洒扫严整,无垢无破,奉大士于其中,慧日照曜,人天礼敬。
补陀一刹,自此日盛。
文忠主是院今八年矣,饰新舍宇,创增僧堂,用力最深。
盖其戒行坚硬,身率以正,事事能就绳墨。
每以院无碑碣为嫌,有请于余,因叙其委折,俾刻之以为此山公案。
绍定己丑元正日记并书。
宗正寺少卿罗仲舒篆,住持僧文忠立石。
按:天顺宁波郡志》卷九,成化四年刻本。
孟逸秘校手书(一)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九三、《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四
某顿首仲休兄足下:自京师奉别,于今已八九年。
事物之役,少休息时,不得驰问,但增勤企
忽得书,乃知尚滞下邑,幸得会合,欢慰固无量。
顾忝一日之雅,而以公函见赐,窃惭怍,不知所谓也。
拜见在近,千万自爱!
他留面陈。
孟逸秘校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九六、《王文公文集》卷四、《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四
某顿首仲休兄足下:辱手笔,感慰
跋涉溪山之远,亦劳矣,然足以慰二邑元元之望,惟宽中自爱也。
人来还急,修书不谨,幸见亮,有不逮,见教。
山居即事 其十 南宋 · 释绍嵩
五言律诗 押删韵
老罢休无赖,吟诗报答闲。
圆扉长寂寂,腾口任㘖㘖。
护塔云偏重,栖林鸟自还。
荣枯不经意,何用密防奸杜工部杨济翁骆宾王韩愈、(当为柳宗元仲休魏野葛次仲赞宁
匮谷题记 宋 · 周衎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八、咸丰《澄城县志》卷二○
东里周衎行之因男承议郎知县事,遂游匮谷。
政和六年二月仲休日题记。
上人祭父 南宋 · 释道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五、《无文印》卷一二、《柳塘外集》卷四
呜呼!
生不能承欢于膝下,死不能寅奉于几筵,某之罪何如哉!
然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生死别离,如梦不实,吾父之训也。
异时常以是说质之东南宿师老衲矣。
岁晚庭闱,深谭密语,千里远来之本意也。
一簪华发而相见无由,秋堂夜深而寒蛩乱泣,今夕何夕,尚忍见哉!
虽然,䌽衣缟服,曲尽礼仪,非谓养生送死也;
烟筇雪笠,漫浪江湖,非谓情忘义断也。
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
曰父曰子,各不相知,子道毕矣。
衔哀茹苦,沥血矢词,昭其礼也。
莲社记淳祐十二年三月 南宋 · 黄英复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五七、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六、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六、光绪《金山县志》卷八
云间夙壮县,崇尚梵教。
虽地里广袤,风俗淳庞,管下十有三乡,寺院大小凡四十六所。
有如井邑阛阓之地,檀那辐辏,殿宇鳞差,金碧交辉,固不费经营抄注之力;
若夫僻壤荒郊,古刹孤立,自非贤厚长者与之外护,则栋瓦倾颓,粥饭废缺,僧徒不能自给,飘然涣散。
虽有灵踪异迹,亦将沉没于榛荆之域,岂不惜哉!
考之纪载,兴塔院乃我朝治平初海慧月禅师重修祈祷道场,屡有感应。
绍兴间奉敕立额,僧师展主之。
续当里淡轩居士盛熙举于开禧丙寅创建忏堂等屋,效庐阜作莲社会。
宝庆丁亥忽遭震淡,扫荡几尽。
免解进士直学盛熙朝慨成规之遽废,悯先志之湮微,遂率里之信士褚友璿究心经画,改建法华经会。
同邑李塔汇、进士钱相印施《莲经》六十部供检,杨萃装彩普贤菩萨圣像及宝塔一所。
淳祐九年四月内启建。
自是远近翕然归向,旧观复兴。
乡进士朱浃又虑经会每月旋注了日,必难悠久,约同志各助钱置租,命寺僧清了、道芳主之,经官给据,镌石以垂不朽,并求余记其实。
予少游庠序,已知盛君贤而有文,勤于教子,今其子时以童科敕免文解。
观其游心内典,仰承先志之传,刻志义方,俯垂家庭之训,作善之报,固宜有此。
继是入社者,盍相与勉之。
淳祐十二年岁次壬子,三月日,奉议郎、特差通判平江军府兼劝农事黄英复撰。
按:正德《松江府志》卷一八,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